發(fā)布時間:2025-06-06
枝江融媒(記者 金秋 孫焱婕 王璽)在枝江街頭巷尾,提起“偏屋鹵菜”,可謂無人不曉。這個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老字號,憑借一口鮮香醇厚的鹵味,不僅征服了眾多食客的味蕾,更在去年入選 “枝江市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近日,記者走進偏屋鹵菜,探尋這鍋老鹵背后的故事。
走進偏屋鹵菜后廚,濃郁的鹵香撲面而來。一口大鹵鍋咕嘟作響,土雞、豬蹄等食材在琥珀色的鹵湯中翻滾。誰能想到,這家備受歡迎的鹵味店,老板孫彪竟是半路出家。
? “都不看好,因為我以前是經(jīng)常上館,不是做服務的,都認為我搞不好,通過我三年的努力,別人才對我刮目相看。” 回憶起創(chuàng)業(yè)初期,61歲的孫彪感慨萬千。2000年下崗后,他開辦小廠卻因市場波動屢屢受挫。面對困境,毫無餐飲基礎的他毅然決定拜師學藝做鹵菜。“我原來不會做這個,是外行,師傅教我一切從零開始學。不會的一遍做不好,兩遍三遍都要把它做好。” 為精準掌握食材處理、調(diào)料配比和火候控制,一道工序他常常反復試做三五次,直到滿意為止。
然而,要熬出這一鍋令人回味無窮的鹵味,光有堅持是遠遠不夠。在孫彪看來,真正的秘訣藏在那些看似平常的食材和調(diào)料里。“最關鍵的就是食材,食材必須新鮮,調(diào)料也必須用好,這是最關鍵的兩個問題。每天清早我都會到枝江城區(qū)買最好的新鮮食材。調(diào)料也得用最好的,調(diào)料好了,做出來的菜味道才好。”孫彪邊說邊攪拌著鹵鍋,“做鹵菜時間比較長,要兩個多小時將近三個小時才能熬制好,太快了味道就差了,很多細節(jié),不光是食材、調(diào)料,鹵的時間、火候一樣都不能缺。”
這份對品質(zhì)的執(zhí)著,讓偏屋鹵菜積累了大批忠實食客。店里每天最多能賣出數(shù)百斤鹵菜,節(jié)假日更是供不應求。一年到頭,也只有過年才舍得給自己放幾天假。十五年來,除了孫子十歲生日歇業(yè)一天,其余時間孫彪都風雨無阻地守著這口鹵鍋。“我們經(jīng)常在這里吃,老板人挺豪氣,動作很嫻熟,手藝也挺好,我們吃了也放心。” 老顧客龔平每周都會來買上幾斤,在他看來,偏屋鹵菜早已不是簡單的小吃,而是承載著鄉(xiāng)愁的記憶符號。如今,偏屋鹵菜的名氣也早已走出枝江,不少外地游客通過電視、網(wǎng)絡慕名而來。
自去年入選非遺名錄后,孫彪深知肩上責任重大,“這鍋老鹵承載的不只是好味道,更是要傳下去的老手藝,如果有人來找我學,我一定會好好教,把它傳承下去。我畢竟年紀大了,也干不了幾年了,還想把這門手藝傳得更遠,發(fā)揚光大。”
從下崗職工到非遺傳承人,孫彪用時光,將一份鹵味做成了城市名片。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他始終相信,用心熬制的老味道,終將在時光中綻放光芒。正如那鍋翻滾的鹵湯,看似平凡,卻藏著對傳統(tǒng)的敬畏、對品質(zhì)的堅守,以及對食客最樸素的溫情。
一審:何唯
二審:潘德銘
三審:龔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