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04-11
枝江融媒(記者 王小露)突圍:十元船票背后的破繭重生
1996年寒冬,,長江孤島百里洲的渡口,,10歲的陳木蘭攥著積攢半年的零錢,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去縣城要6塊船費,。”船夫的話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她對《安徒生童話》的熱切渴望。作為湖北唯一不通省道的江心洲,,在這里,,一本普通的童話書都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23年后,,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2019年,那個曾發(fā)誓“逃離孤島”的姑娘,,帶著16萬元積蓄毅然返鄉(xiāng),。在租來門店斑駁的磚墻上,她鄭重地掛起“島上書店”的木匾,,門口“從百里洲到全世界”的標語,,像是對過往的宣告,也刺痛了所有質疑者的目光,。開業(yè)首月,僅有3位讀者光顧,,村民們議論紛紛,,笑稱“這姑娘讀書讀傻了”。但陳木蘭沒有退縮,,她頂著壓力在梨樹下辦起讀書會,,用自制棉油燈照亮泛黃書頁。“燈塔注定孤獨,,但只有它能定義海洋,。”她在日記里寫下的這句話,或許連她自己都未曾想到,,這座書店將成為改寫孤島命運的文化地標,。
如今,“島上書店”累計投入公益資金48萬元,,藏書量從1.2萬冊擴充至2.5萬冊,。在陳木蘭的努力下,全鎮(zhèn)兒童年均閱讀量從 0.8本躍升至4.5本,,遠超全國農村平均水平,。她還吸引86名大學生返鄉(xiāng)參與伴讀,組建起250人的 “書香娘子軍”,,讓知識的力量在孤島上生根發(fā)芽,。
燎原:四季書聲喚醒沉睡鄉(xiāng)土
2021年清明,一場別開生面的“梨花詩會”在百里洲島舉行,震驚了鄉(xiāng)鄰,。300多名村民齊聚一堂,,孩子們誦讀《桃夭》,老農跟著吟唱《伐檀》,,紛飛的花瓣中,,78歲的王大爺顫抖著聲音說:“我這輩子第一次知道,種梨和寫詩可以一樣美,。”
自此,,一場四季閱讀革命在孤島上悄然展開。春汛時節(jié),,陳木蘭架起“水上書舟”,,載著《楚辭》追逐長江落日;盛夏之夜,,星空故事會上,《小王子》的玫瑰在1200名孩子心頭綻放,;秋收現(xiàn)場,,棉田課堂里學生把《憫農》詩句繡進土布手帕;寒冬臘月,,圍爐夜話中農婦們熱烈討論《平凡的世界》,,火光照亮73張思索的面龐,。
在陳木蘭的帶動下,百里洲鎮(zhèn)7家餐館主動打造閱讀空間,,其中 “聽濤書苑”年接待讀者超4000人次。327條 “島上朗讀者” 短視頻收獲500萬次點贊,,不僅讓孤島的書香飄向遠方,還帶動農產(chǎn)品直播銷售額突破百萬元,。此外,,“書香 +”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應運而生,土布書衣,、棉紡書簽年銷售額達30萬元,,讓文化與經(jīng)濟相互賦能,。
2022年4月,,人民網(wǎng)發(fā)起的“鄉(xiāng)村伴讀人”活動,,讓鄉(xiāng)村伴讀人、演員雷佳音和枝江市百里洲島上書店5歲小書友接力誦讀《人世間》,。同時,,“鄉(xiāng)風文明指數(shù)”被納入村級考核,書屋議事會成功解決47件民生難題,,讓文化真正融入鄉(xiāng)村生活,。
致遠:千燈入海照亮振興征途
在2026年長江大橋通車之前,陳木蘭啟動 “點燈計劃”,,打造 “一平米閱讀空間”,,為有閱讀需求的孩子提供桌椅、書本等物資,,并開展不定期家庭回訪,、心理對話和精神撫慰。截至目前,,陳木蘭和志愿者們已為島上100余名孩子點亮了文學啟蒙之燈,。
她開展了380次家庭閱讀治療,為 50名特困生打造個性化書房,。這些量身定制的書房不僅是知識的港灣,,更成為了命運的轉折點,其中12人考入重點中學,。當留守兒童在日記里寫下“我要成為第二個花姐姐”,當昔日質疑的村民自發(fā)組建“島上詩社”,,陳木蘭用五年時間完成了一場震撼的文化實驗:1.5萬冊藏書擊碎“文化荒漠”的詛咒,;150名志愿者重塑鄉(xiāng)村精神圖譜;16萬元初心撬動千萬級社會效益,。
這位曾因湊不夠船票買書的姑娘,,如今帶著新一代孤島兒女,在浩蕩江風中書寫屬于新世代的《桃花源記》,。在這片精神群島上,,沒有地理的孤島,只有閃耀著知識光芒的文化燈塔,。正如她在人大議案中所寫:“鄉(xiāng)村振興不僅要修路架橋,,更需在心靈深處播種星辰。”
一審:何唯
二審:潘德銘
三審:龔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