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11-05
人們常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在枝江市安福寺鎮(zhèn)紫荊嶺村有這樣一位自強不息的女性,,用柔弱雙肩撐起了一個有5個殘疾人的家,。她叫陳紅蘭,今年66歲,,枝江市安福寺鎮(zhèn)紫荊嶺村村民,。
44年前,從小在巴東長大的土家族小姑娘陳紅蘭與枝江紫荊嶺村村民方正財結(jié)為夫妻,。陳紅蘭來到方家時,,一家六口除了公公其他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雖然陳紅蘭自己也患有肢體殘疾,,腿腳不便,,但她從無怨言,作為一個外來兒媳她把家人們照顧的井井有條,。作為母親,,她夜以繼日、不辭辛苦地勞作,,用柔弱雙肩將三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她的感人事跡被荊楚網(wǎng)等媒體報道,她也獲評“枝江楷模”,。
學習手語,,只為更好“聽”懂你
1977年,陳紅蘭與方正財結(jié)為夫妻,。來到方家時,,她要克服的最大困難就是語言上的交流。六口之家中有五個殘疾人,,對手語一竅不通的陳紅蘭開始自學手語,。
陳紅蘭說:“剛結(jié)婚時,家人們總會無緣無故生悶氣,。那時因為溝通不暢,,我心里受了不少委屈,,時常躲在房間偷偷抹眼淚。”但陳紅蘭從沒想過放棄,,“我知道這個家庭需要我,。”
為了融入家人、正常溝通,。陳紅蘭除了自學,,她還自創(chuàng)了一套家庭手勢語。豎起大拇指表示“好”“添米飯”等意思,,“小拇指”則表示“不要”“吃飽了”……通過加強手語學習,,不斷摸索丈夫和兩個弟弟的生活習慣及性格特點,陳紅蘭逐漸學會了與他們的相處之道,。
“聾啞殘疾人與外界的交流比較困難,,他們心靈更加脆弱和敏感,需要更多的情感呵護,。”陳紅蘭說,,與他們出現(xiàn)矛盾,她從不發(fā)脾氣,,都是耐心解釋,、開導,由于丈夫和兩個弟弟都有些自閉,,她還經(jīng)常主動照顧他們,。
陳紅蘭說:“以前最害怕兩個聾啞人弟弟鬧矛盾,兩個聾啞弟弟有時會焦慮易怒,,手語又不好溝通,。”每次遇到矛盾,陳紅蘭都要格外耐心地開導,,呵護他們的內(nèi)心,,讓他們體會到親情的溫暖。
1982年,,陳紅蘭的婆婆劉傳英患上了類風濕心臟病,,全身浮腫、臥床不起,,失去自理能力,。從那年開始,家中唯一的兒媳——陳紅蘭就一直守在婆婆身邊悉心照顧,。每天朝夕相處,、和和氣氣,陪婆婆度過了生命的最后時光,。三年后,,婆婆安詳離世,。
那段時間也成為了陳紅蘭記憶中最艱難的歲月。一邊是臥病在床的婆婆,,一邊是正在念書和嗷嗷待哺的三個女兒,。作為家里的頂梁柱,陳紅蘭每天還得下地干活,,她一手提著農(nóng)具,,一手抱著懷中的小女兒。
十多年來,,陳紅蘭始終不敢怠慢孩子們的學習,,每天干完活都要督促孩子們做作業(yè),按時完成功課,。她從未期望孩子長大后能幫自己分擔多少,而是希望她們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如今,,三個女兒早已出嫁,,過上了自己的生活。
既成為家人,,就做到全心全意
考慮到丈夫和兩個殘疾人弟弟工作非常辛苦,,陳紅蘭堅持每天一早就起來做早飯,等待大家一起吃飯,。陳紅蘭說:“這一做就是幾十年,,不小看這一頓飯嘞,這是我每天最幸福的時刻”,。
公公方秉科已有90歲高齡,,行動不便,陳紅蘭像照顧自己的父親一樣照顧公公的飲食起居,,洗衣做飯,、端水換藥一天不落,就連剪指甲,、折被褥這樣的日常小事她都幫著干,。
“不是女兒,勝似女兒,。”周邊的鄰居們都這樣評價陳大姐,。
2019年,丈夫方正財因心肌梗塞住院,,這對陳紅蘭一家是個沉重打擊,。住院期間,陳紅蘭醫(yī)院家里兩頭跑,,一邊是生病住院的丈夫,,一邊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兩個聾啞弟弟,。陳大姐這邊也放不下,每隔兩三天就回家看望,,第二天一清早便又趕往醫(yī)院,。
“那段時間感覺天都快塌了,但是看到老方病成這樣就心疼,,最后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陳紅蘭說。
短短兩個月,,陳紅蘭就明顯瘦了一圈,。大嫂的一言一行感動了兩個聾啞弟弟,如今他們將所有收入交給陳紅蘭統(tǒng)一支配,,給予了這位嫂嫂絕對的信任,。
在兩位弟弟的眼里,陳紅蘭就像是這個家庭的掌舵人,,為這個家庭她全心全意付出,,勤儉節(jié)約的她十幾年來都舍不得給自己買一件新衣服。
艱苦奮斗,,搏出一條致富路
2013年,,陳紅蘭一家五口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身殘志堅,、吃苦耐勞的陳紅蘭心知家里條件差,,但她絲毫不服輸,一直找尋發(fā)展機會,。
2014年,,陳紅蘭在村委會接受了一次農(nóng)技輔導和廚藝培訓。從那以后,,她下定決心,,要和家人們齊心協(xié)力,著力發(fā)展種植業(yè),。
為了學習水稻種植高產(chǎn)技術(shù),,村里開展的農(nóng)技講座她一次不落。通過培訓,,她掌握了科學的種植技術(shù),,家里柑橘、水稻的品質(zhì),、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
2020年,在陳紅蘭的帶領(lǐng)下,一家人種植優(yōu)質(zhì)水稻13畝,,收入達萬元以上,。
2021年,她又種植了8畝優(yōu)質(zhì)水稻和500棵橘樹,、油菜等農(nóng)作物,,收成已有2萬斤。雖然腿腳不便,,但她每天早出晚歸,,忙碌在田間地頭,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十幾畝農(nóng)作物長勢喜人,。回到家后,,陳大姐還為一家5口人洗衣做飯,,周邊鄰居都說,陳大姐是最勤快的女人,。
為了增加家庭經(jīng)濟收入,,陳紅蘭鼓勵丈夫和兩個弟弟走出家門,并就近為他們謀了份打零工的活,,讓丈夫和兩個弟弟忙完農(nóng)活就出去打工。
村委會曾幫陳紅蘭一家算過一筆賬,,從8年前人均收入未達到貧困線,,到如今年入7萬元以上。家里早已實現(xiàn)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可持續(xù)的增收渠道,,我們的日子總算越過越好,越過越有盼頭了,。”陳紅蘭說,。
紫荊嶺村黨支部書記方艷介紹,身殘志堅,、吃苦耐勞的陳紅蘭已經(jīng)成為了村民學習的榜樣,。對此,陳紅蘭表示,,照顧家人是她應該做的,,殘疾并不可怕,只要她還能動,,就要帶著一家人把日子過好,。